图片源自: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
2025年7月28日是第15个“世界肝炎日”,今年国家疾控局综合司确定的宣传主题是“社会共治 消除肝炎”。这一主题呼应了全球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,也体现了我国持续深化肝炎防治的战略方向。
当前,我国肝炎防治面临严峻挑战:乙肝病毒携带者基数仍超8600万,丙肝感染者发现率不足70%,早筛早诊能力不足成为防控瓶颈。在此背景下,医疗机构亟需高灵敏、高效率的检测方案,以精准识别低病毒载量患者,推动早诊早治。
自2021年以来,国家卫生健康委等9部门联合印发《中国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(2021-2030年)》《消除丙型肝炎公共卫生危害行动工作方案(2021-2030年)》,我国肝炎防治进入“精准攻坚”阶段。2025年,各地进一步落实政策落地:
山西:
落实山西省消除丙型肝炎公共卫生危害行动实施方案,对既往丙肝患者开展免费核酸检测,2025年新报告抗体阳性者核酸检测率达到90%以上、新报告慢性丙肝患者治疗率达到80%以上。
天津:
持续推进消除丙型肝炎公共卫生危害行动,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。
广东:
启动了广东省病毒性肝炎早防早治行动专项活动,具备了筛查试剂、筛查系统调试、疫苗等基本条件,广泛动员辖区居民参与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。
…………
各地肝炎防治政策
这些政策的共同核心是:通过早筛早诊早治,最大限度遏制新发感染,减少肝硬化、肝癌等严重并发症。
医疗机构是我国发现乙肝、丙肝感染的主要渠道。通过术前、侵入性操作(如胃肠镜)及住院患者的传染病四项筛查(HBsAg/抗-HCV/抗-HIV/梅毒抗体),感染者检出率显著提升。然而,对于检出的乙肝、丙肝阳性者,后续的确诊、治疗咨询和转诊服务严重不足,导致患者错失黄金治疗期。 因此,乙肝(HBV)、丙肝(HCV)核酸检测成为实现我国肝炎早诊早治的关键手段,能够帮助阳性患者更早、更准确地检测出病毒的存在,即使在病毒载量较低的情况下也能发现感染,从而尽早开始抗病毒治疗。
丙型肝炎筛查、会诊和转诊流程图
此外,我国指南推荐采用高灵敏度核酸检测提高诊断率和治疗率,并强调基因分型对疗效预测、精准治疗的重要性:
HBV高敏核酸检测
《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(2022年版)》推荐对HBsAg阳性者,包括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乙肝患者,应尽可能采用高灵敏且检测线性范围大的HBV DNA检测方法(定量下限为10~20 IU/mL),有助于低病毒载量的患者的检出,以便尽早开始抗病毒治疗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。
HCV高敏核酸检测
《丙型肝炎防治指南(2022年版)》推荐采用检测下限≤15 IU/mL的敏感检测方法进行HCV RNA定量检测;采用基因型特异性DAAs方案治疗的感染者,需要先检测基因型;采用泛基因型DAAs方案的感染者,在基因3b型流行率超过5%的地区,也需要检测基因型。
参考文献:
[1] 疾病预防控制局. 2020-2021年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死亡统计表.
[2] 世界卫生组织.《艾滋病毒、病毒性肝炎和性传播感染2022-2030年全球卫生部门战略》, GHSS 2022-2030, 2022年6月.
[3]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(2022年版) [J]. 中华肝脏病杂志. 2022, 30(12): 1309-1331.
[4]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(2022年版)[J]. 中华肝脏病杂志, 2022,30(12): 1332-1348.